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9|回复: 1

[中成药物] 因名字而被耽误的中成药:益肾化湿颗粒与升阳益胃汤对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4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中成药,叫益肾化湿颗粒,之所以称其为被名字耽误的中成药,是因为此药大多时候被西医用来辅助治疗慢性肾炎引起的蛋白尿,很多中医其实并不知道这个药,但这个中成药可大有来头,治疗范围也很广阔。

相信我们很多人都做过尿常规检查,其中“尿蛋白”一栏的结果可以提示是否小便中有蛋白。

患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人,肾小球滤过的功能会减弱,便导致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透过肾小球,从而形成蛋白尿,所以尿常规检查时,呈阳性反应。

而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临床表现的疾病,若治疗不及时或不正确,是会发展成肾衰竭,影响生命。

中医理论认为,我们摄入的食物,通过胃的腐熟纳化后,可转化成“水谷精微物质”,而这些物质需通过脾的运化,输布全身,充养机体。
如果我们脾胃虚弱,便无法运化食物,导致湿邪内生。而中医对"蛋白尿"的认识,其中有一种理论便认为,是这些湿邪进入肾脏,从而引起“蛋白尿”。所以针对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湿邪困肾而引起的“蛋白尿”,治疗思路应该以健脾去湿为主,可以选用益肾化湿颗粒治疗。

益肾化湿颗粒说明书


组成: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泽泻、清半夏、羌活、独活、防风、柴胡、黄连、白芍、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

主要作用:升阳补脾,益肾化湿,利水消肿。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虚湿盛证出现的蛋白尿,兼见水肿,疲倦乏力,畏寒肢冷,纳少等。

前面我们说过益肾化湿颗粒大有来头,原来是因其出自名方:“升阳益胃汤”。这是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的方子,李东垣是脾胃论的创始人,他的方效果显著,流传后世的很多,升阳益胃汤便是其中之一。

《脾胃论》
原文: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沥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组成:黄芪 、半夏、 人参、 炙甘草、 防风、 芍药 、羌活 、独活、橘皮、 茯苓、 泽泻、柴胡 、白术、黄连、生姜、大枣
方解: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

升阳益胃汤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运用广泛,如慢性胃炎、胃肠性感冒、慢性肠炎等,虽属不同疾病,但病因相同,均为脾胃虚弱,升清降浊功能紊乱,故可使用本方治疗。

此外,升阳益胃汤在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代谢性疾病,精神、神经性疾病,五官科疾病、癌症术后调理等领域,只要有脾胃虚弱、湿邪困脾、升降失调的表现,都可应用本方加减治疗。而益肾化湿颗粒的组成和升阳益胃汤完全相同,所以益肾化湿颗粒的治疗范围很广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益肾化湿颗粒说明书
组成: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泽泻、清半夏、羌活、独活、防风、柴胡、黄连、白芍、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
主要作用:升阳补脾,益肾化湿,利水消肿。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虚湿盛证出现的蛋白尿,兼见水肿,疲倦乏力,畏寒肢冷,纳少等。


升阳益胃汤
原文: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沥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组成:黄芪 、半夏、 人参、 炙甘草、 防风、 芍药 、羌活 、独活、橘皮、 茯苓、 泽泻、柴胡 、白术、黄连、生姜、大枣

益肾化湿颗粒组成: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泽泻、清半夏、羌活、独活、防风、柴胡、黄连、白芍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

升阳益胃汤   组成: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泽泻   半夏、羌活、独活、防风、柴胡、黄连、芍药橘皮、炙甘草、生姜、大枣。


内容成分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络文摘收藏 本站内容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GMT+8, 2025-4-28 22:18 , Processed in 0.02084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