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回复: 1

[疑难杂症] 中医说肝,与西医有联系又不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11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多人喜欢看中医,但有些“神医”摸完脉信口就说你肝不好或肝有病时,病人心里不由得一惊,于是往往去做肝功能、B超等检查,结果却毫无异常。为什么呢?根本原因是中医和现代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所以中医说的肝与现代医学中的肝不完全是一回事。


中医说的肝不单指现代医学解剖中的肝,而是一个复杂的功能活动系统。
中医对肝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的认识如下。
一、肝主疏泄,疏泄即疏通、畅达、宣散、升发、透泄之意。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功能。而气机泛指功能活动,用以概括各脏器的生理性活动或病理活动。
肝失疏泄的表现
1、精神情志异常,大致有两种病变。
(1)肝气抑郁,即肝气不舒或肝气郁结,俗话说气不顺,可见胸胁胀满、闷闷不乐、愁眉苦脸、胸闷叹息、悲伤欲哭等症。
(2)肝气亢奋,俗称肝气盛,肝火旺,可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眩晕耳鸣、头目胀痛、血压升高等症。
2、脾胃受纳运化功能紊乱,俗称消化不良,常有以下两种病变。
(1)肝胃不和。肝主疏泄,胃主受纳,肝胃不和,胃气不降,可见胃脘痞闷、嗳气呃逆,呕吐反胃等症。
(2)肝脾不和。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脾不和,脾气不升,可见脘腹胀满、肠鸣腹泻、便溏等症。
3、气滞血淤,即气血运行不畅。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肝气郁滞血行不利,可见胸胁脘腹疼痛(不通则痛,痛则不通),腹腔或其它部位肿块(气血凝聚而成)等症。
4、月经不调,除与肝藏血功能有关外,肝失疏泄,也可导致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行后期、痛经、闭经、经血紫暗夹有血块等症。
5、胆汁排泌障碍。中医认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即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经由肝内胆管进入胆囊储存,当进食后由于胆囊的收缩,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排入肠道,帮助食物的消化,特别是脂肪性食物的消化。若肝失疏泄则可导致胆汁排泄不畅或淤积,临床可见口苦、食欲不振、厌食油腻、皮肤黄、眼黄、尿黄、大便色浅或灰白,皮肤瘙痒、肝脏肿大、右胁疼痛等症。


二、肝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人卧,血归于肝”,“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即当人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休需要血量减少,多余的血就储存于肝脏,当人在劳动或活动时,肝脏就排出血液以供机体的需要。大致有两种常见病变:
1、藏血功能失职,可导致出血性疾病,如皮下出血、呕血、吐血、内脏出血等。
2、肝血不足,不能达于头颈、四肢,血虚生风,肝风内动,可见肢体麻木、拘挛、眩晕、耳鸣、头摇、手颤等症。


三、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但与肝脏关系尤为密切。视觉功能正常依赖于肝血的濡养。若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明,若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则见目痒、目赤肿痛、羞明怕热怕光、迎风流泪、结膜充血、多粘结等症。


四、肝主筋,主要有两个含义。
1、中医认为“肝者其充在筋”,“肝主身之筋膜”,“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肝为罢极之本”,“肝伤则四肢不为人用,而筋骨拘挛”。由此可见筋可以认为是筋骨、肌腱、韧带、关节的统称。肝主筋,即肝主管肌肉、骨骼、关节的营养供应,能量来源和功能活动,并且是运动功能的根本。肝血充足则肢体运动灵活自如有力,否则可见关节屈伸不利,活动受限,动作迟缓无力。
2、“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宗筋泛指前阴部或专指阴茎。前阴为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足三阴,足三阳的经脉又会和于前阴,所以肝脏及其经脉的状态常影响前阴的功能,若肝经湿热下注宗筋,男子可见阳痿、阴囊湿痒、睾丸肿痛。女子则见白带色黄或亦白相兼、质稠味臭、阴部瘙痒。


五、肝及华在爪,爪即指甲,为筋之余,是筋的末梢部分。肝血充盛则爪甲荣润、光泽坚韧,反之则枯槁、浑浊脆弱。
以上就是中医对肝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认识。它既是一个具体的脏器,又是一个对全身许多器官组织均有广泛影响的功能活动系统,它包含了代谢、消化、运动、视觉、以及植物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所以说中医对肝的认识和现代医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接受过中医和西医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对两者理论体系的差异缺乏基本的了解。首先 , 西医所说的 " 肝 " 的概念和传统中医 " 肝 " 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通常西医所说的肝主要是从解剖学概念来认识,即一般人们心目中所认识的 " 肝脏 " ,是一较具体的概念。西医讲的肝脏( liver )是一个解剖学上的单位。肝脏是深藏在人右腹腔深部横膈膜的下面,具有解毒、合成、代谢、排泄及调整血液量的功能的一个人体器官。
而中 医学 所说的肝,比西医所说的概念更广更复杂一些,它不仅是指解剖学上的肝脏,更重要的是一个功能活动系统,是一较抽象的概念,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等都涉及中医肝的功能范围。同样,中医 " 肝病 " 概念也有别于西医所指的肝脏病,中医肝病的范围是以肝与胆的功能失调和其经络循行部位所引起的病症为主,主要是一组病症概念,由于中医肝胆生理功能上的特性及 经络循行部位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所涉及的病症很广。例如,某些眼科疾病在中医诊疗时,常可看到 医生 说是 " 肝火上炎 " 、 " 肝肾阴虚 " 、 " 肝血不足 " 等等,有些患者则以为自己的肝脏出了问题,但这往往不属于西医肝病的范畴。因而,两者间的概念不能混淆。
我们平日讲的乙型 肝炎 是指西医学上所讲的肝脏被病毒侵入引起发炎的病变。有乙型肝炎的患者容易有“肝火旺”的症状,但有“肝火旺”症状的人不一定就有肝炎的病变。要了解肝脏的功能是否正常或有无肝炎病毒的感染,必须靠抽血检查才能得知,而非靠中医的主观判断。相反的,要了解中医的“肝”是否有问题则非靠抽血检查,而是靠中医师的主观判断,现代中医则可靠生物能等仪器的检查作为左证。
总之,中、西医学对“肝”的定义完全不同,对肝病的认知也就产生很大的差异。民众怀疑有肝病时最好先到医院接受抽血检查,以确定是否真有肝脏的毛病。不论接受中医或西 医疗 法,治疗疾病时必须“辩证论治”,也就是根据不同的证型给予不同的药物。若确定有肝脏毛病时,定期的 健康 检查仍是身体健康的保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络文摘收藏 本站内容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GMT+8, 2025-4-28 21:58 , Processed in 0.01963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