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安徽德上高速发生一起涉及小米SU7标准版的严重交通事故,车辆碰撞隔离带后爆燃起火,导致车内3名女性乘员死亡。以下是事件核心信息及进展: 一、事故关键细节事故经过
- 车辆在施工路段(原车道封闭改道至逆向车道)以116km/h开启NOA智能辅助驾驶行驶,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预警并减速。驾驶员在碰撞前1秒接管车辆,转向并制动至97km/h,最终撞击水泥桩。
- 碰撞后车辆起火,前排两人被烧毁,后排乘客被路人砸窗救出但抢救无效死亡。遗体碳化严重,家属质疑车门锁死阻碍逃生。
车辆与配置
- 涉事车辆为小米SU7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依赖纯视觉方案。官方称车门配备机械应急拉手(位于储物格下方),断电可手动解锁。
二、争议焦点车门解锁机制失效
- 家属及目击者称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救援需破窗。小米强调机械拉手有效性,但未直接回应事故中是否因结构变形或乘员昏迷导致操作失败。
- 专家指出,若车辆断电或碰撞导致一级锁卡死,电子解锁可能失效,机械拉手需特定操作步骤,紧急情况下难以使用。
电池安全与爆燃原因
- 现场电池舱区域有明显燃烧痕迹,小米CTB电池技术(电芯倒置设计)受质疑。此前宣传该技术通过极端测试,但高速碰撞下的热失控风险未明确。
- 业内人士分析,剧烈撞击可能导致电池包结构损坏,电解液泄漏引发短路,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时间仅8-12秒。
智能驾驶责任边界
- NOA系统在碰撞前2秒预警,驾驶员接管后1秒发生碰撞。外界质疑系统预警过晚、减速不足,且标准版硬件在夜间复杂路况存在识别局限。
- 法律界指出,L2级辅助驾驶责任主体仍为驾驶员,但若系统设计缺陷导致误判,车企需承担产品责任。
三、各方回应与进展小米公司
- 成立专项组配合警方调查,提交行驶数据,称起火系撞击导致非自燃,但未接触事故车辆,暂无法分析车门状态。
- 被家属指控未主动联系、删帖封号,引发公关信任危机。
政府部门
- 铜陵市应急管理局认定事故为单方交通事故,警方专案组重点核查智驾系统、车门解锁机制及电池管理表现。
行业与舆论
- 专家呼吁车企增设碰撞自动解锁冗余系统,强化智驾功能的风险提示。
- 市场反应剧烈,小米集团股价单日跌超4%,市值蒸发逾百亿。
四、待解问题与影响- 技术争议
- 车门锁死是否因设计缺陷?电池管理系统是否符合安全标准?施工路段警示是否合规?
- 行业警示
- 事件暴露新能源车安全设计短板,或推动法规强制要求碰撞自动解锁、电池防爆标准升级。
- 用户教育
- 车企宣传“智能驾驶”易误导消费者,需明确“辅助驾驶”属性,加强安全操作培训。
目前事故仍在调查中,权威结论需等待警方及第三方机构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