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回复: 2

[焦点新闻] 3·29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5年3月29日晚,罗睿驾驶小米SU7,与两位同学从武汉出发,前往安徽考编,于德上高速枞阳至祁门路段发生事故,事故造成3人身亡。 [1] [26]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车速为116km/h。 [11]
2025年4月1日消息,枞阳县殡仪馆表示,事故发生后有两具遗体送到殡仪馆。铜陵市应急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该起事故属于单方责任事故同时是道路交通事故,不属于安全生产事故。小米汽车客服人员回应称,事故车辆为SU7标准版。公司已经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赶赴现场,会全力配合警方和家属对事故进行详细的还原调查,协助家属处理后续情况,将根据后续实际调查情况在官方渠道公布 [1] [4];同日,小米公司发言人微博表示,已提交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全力配合警方工作。 [2]铜陵市已就此次事故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 [5]。4月1日晚22时,雷军发布微博回应:代表小米,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也向她们的家人致以诚挚的慰问,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 [22]。
事故发生
2025年3月29日晚9点,武汉某高校学生罗睿、同学李某与另一所学校朋友霍某,结伴出发安徽池州参加某岗位的事业编制考试。罗某的母亲张洁(化名)告诉《正在新闻》,罗某出发前告诉她,三人会乘坐高铁前往池州,“她嘻嘻哈哈的给我说,她们已经上高铁了。” [12]
2025年3月29日晚上10点多,一辆橄榄绿色的小米su7行驶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主驾驶位罗某、副驾驶位李某、后座霍某;10点27分,罗某以116km/h时速开启智能辅助驾驶 [12]。之后,在铜陵枞阳高速发生碰撞后车辆爆燃,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的时间是22:44:24 [3],尽管在1秒后驾驶员便介入接管了车辆,并操作了方向盘、踩了刹车。但是,在22:44:26-28之间,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该起事故造成3人身亡。曝光于网络的视频及图片显示,安徽一新能源车撞上高速公路中间护栏起火燃烧,另有被烧毁的车架显示事故车辆为小米SU7,车头已经基本全毁 [1]。罗某、李某当场死亡,霍某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罗某、李某的多位家属告诉《正在新闻》她们三人年龄在21岁至23岁之间,是大学应届生 [12]。
小米SU7标准版车型采用双目纯视觉智驾方案,目前业界主流的双目视觉智驾方案最大可探测距离约在200米左右,显著低于三目摄像头视觉方案(约300米-350米)或激光雷达(约250米-500米)的有效探测距离,这也导致此次事故中,从智驾报警提示驾驶员接管到事故发生仅有短短数秒。此次事故发生前,车速达到116km/h时,折算每秒行进距离约31米,按纯视觉智驾最大探测距离200米计算,从智驾系统识别、判断风险预警到事故发生,期间总共也不过6-7秒时间,而这还是建立在理想的环境状态下。而此次事故发生在夜间,而弱光、雨雪、雾霾等环境下纯视觉智驾的可探测距离还会进一步下降。
亲人讲述
2025年3月,自称遇难者家属的网友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3月29日晚车辆撞击护栏导致车门锁死,电池爆燃,车上三人活活烧没了。” [29]
在网络流出的微信聊天记录中,一位名为“华”的人士自称系其中一位遇难者的男朋友,他介绍了事故的大致情况:车辆在撞击后起火,车内三人全部死亡,其中一位系车主,也是他的女朋友;事故原因主要是车辆在撞击开始燃烧后车锁未解锁,遇难者无法打开车门,侧向的施救者也来不及破窗施救,因为车辆快速起火并蔓延。他提供了事故车辆的照片,照片显示车辆被严重烧毁,只剩下车架,车门均处于关闭状态。从照片判断,起火点应位于车头,车头几乎被烧掉,后轮胎还在,车舱内只剩下金属架。因此可以大致判断火是从车头向车尾燃烧蔓延。
他还声称,车辆开启了辅助驾驶,但出现了系统故障,导致人为介入情况下也无法刹车,“交警的初步判断是车机失控”。但系统是否遇到故障以及刹车是否出现问题,仍然需要等待调查结果,这一调查的核心是EDR数据—这个数据总共有三个备份,其中有一份应该由设施厂商小米汽车提供。
而在短视频平台抖音上,一个ID为“静守流年”的人士自称系其中一位当事人的母亲,她声称这辆车购于2024年5月,10月19日交付,距离事故发生不到半年。她在事故发生后先后在抖音平台最早发布了两条视频,引发大量关注。 [10] [14]

摘要公布

2025年4月1日,小米公布“SU7爆燃致3死”详情。
  • 3月29日 22:27:17 NOA激活,车速116km/h
  • 3月29日 22:28:17 轻度分心报警
  • 3月29日 22:36:48 NOA发出脱手预警提示“请手握方向盘”
  • 3月29日 22:44:24 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
  • 3月29日 22:44:25 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方向盘往左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
  • 3月29日 22:44:26 方向盘往右转角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8%
  • 3月29日 22:44:26-28之间 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 3月29日 22:44:28 车端Ecall触发
  • 3月29日 22:44:39 车端Ecall接通,确认事故发生,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 3月29日 22:45:06 与车主取得联系,确认非车主驾驶
  • 3月29日 22:47:15 调配120成功
  • 3月29日 约23时许 120抵达现场 [3]
  • 小米称,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于3月30日赶赴铜陵,于31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完成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也与事故受难者家属取得联系。 [12]
    2025年4月1日,据铜陵市交通运输局消息,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铜陵市已就此次事故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 [5]。另外,铜陵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工作人员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事件已经交由专案组负责调查处理,无法作出回应 [24]。

  • 3·29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_百度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2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米汽车客服人员还回应称,“高速路碰撞后爆燃致人员伤亡”事故车辆为SU7标准版。小米SU7的三款配置分别为标准版、Pro版和Max版。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3月份,小米SU7正式上市,共推出3款车型,售价区间21.59万-29.99万元。4月底,标准版、Max版启动交付,5月底,Pro版启动交付。此外,小米SU7还推出创始版,与标准版和Max版价格相同,售价分别为21.59万元、29.99万元。

销量方面,2025年3月,小米SU7交付量超29000台。

内容综合自小米官方、界面新闻、南方都市报、证券时报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2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年3月29日,安徽德上高速发生一起涉及小米SU7标准版的严重交通事故,车辆碰撞隔离带后爆燃起火,导致车内3名女性乘员死亡。以下是事件核心信息及进展:
一、事故关键细节
  • 事故经过

    • 车辆在施工路段(原车道封闭改道至逆向车道)以116km/h开启NOA智能辅助驾驶行驶,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预警并减速。驾驶员在碰撞前1秒接管车辆,转向并制动至97km/h,最终撞击水泥桩。
    • 碰撞后车辆起火,前排两人被烧毁,后排乘客被路人砸窗救出但抢救无效死亡。遗体碳化严重,家属质疑车门锁死阻碍逃生。
  • 车辆与配置

    • 涉事车辆为小米SU7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依赖纯视觉方案。官方称车门配备机械应急拉手(位于储物格下方),断电可手动解锁。

二、争议焦点
  • 车门解锁机制失效

    • 家属及目击者称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救援需破窗。小米强调机械拉手有效性,但未直接回应事故中是否因结构变形或乘员昏迷导致操作失败。
    • 专家指出,若车辆断电或碰撞导致一级锁卡死,电子解锁可能失效,机械拉手需特定操作步骤,紧急情况下难以使用。
  • 电池安全与爆燃原因

    • 现场电池舱区域有明显燃烧痕迹,小米CTB电池技术(电芯倒置设计)受质疑。此前宣传该技术通过极端测试,但高速碰撞下的热失控风险未明确。
    • 业内人士分析,剧烈撞击可能导致电池包结构损坏,电解液泄漏引发短路,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时间仅8-12秒。
  • 智能驾驶责任边界

    • NOA系统在碰撞前2秒预警,驾驶员接管后1秒发生碰撞。外界质疑系统预警过晚、减速不足,且标准版硬件在夜间复杂路况存在识别局限。
    • 法律界指出,L2级辅助驾驶责任主体仍为驾驶员,但若系统设计缺陷导致误判,车企需承担产品责任。

三、各方回应与进展
  • 小米公司

    • 成立专项组配合警方调查,提交行驶数据,称起火系撞击导致非自燃,但未接触事故车辆,暂无法分析车门状态。
    • 被家属指控未主动联系、删帖封号,引发公关信任危机。
  • 政府部门

    • 铜陵市应急管理局认定事故为单方交通事故,警方专案组重点核查智驾系统、车门解锁机制及电池管理表现。
  • 行业与舆论

    • 专家呼吁车企增设碰撞自动解锁冗余系统,强化智驾功能的风险提示。
    • 市场反应剧烈,小米集团股价单日跌超4%,市值蒸发逾百亿。

四、待解问题与影响
  • 技术争议
    • 车门锁死是否因设计缺陷?电池管理系统是否符合安全标准?施工路段警示是否合规?
  • 行业警示
    • 事件暴露新能源车安全设计短板,或推动法规强制要求碰撞自动解锁、电池防爆标准升级。
  • 用户教育
    • 车企宣传“智能驾驶”易误导消费者,需明确“辅助驾驶”属性,加强安全操作培训。

目前事故仍在调查中,权威结论需等待警方及第三方机构报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络文摘收藏 本站内容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GMT+8, 2025-4-28 18:24 , Processed in 0.03366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