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温胆汤是中医治疗疑难病较为常用的一首方子,就是小柴胡汤合温胆汤,中医有句话说:“怪病多因痰作祟”,所以,很多疑难病、怪病,比如失眠、烦躁、心悸、耳鸣、头晕、神经系统等问题,多从痰论治,而治痰首先会考虑温胆汤。而痰常容易阻滞气机,如果配合小柴胡汤,畅达三焦气机,那么温胆汤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先来谈谈温胆汤,温胆汤是中医治病的常用方,所谓的温胆,不像温胃、温脾、温肾等,它们属于脏腑有寒需要温散,而温胆汤是治疗胆胃有痰热内扰引起的一些列疾病,这也是大家对温胆汤最基本的认识。但是温胆汤的作用远不止这些,更何况它与张仲景的小柴胡汤相结合所发挥的作用。 既然胆中没有寒,为什么要叫做温胆汤?这与中医对胆的功能认识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素问》指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此至阴之类,通乎土气。凡十一藏者,皆取决于胆也。夫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安。”
通俗讲就是,胆为在五行之中禀春生之木气,不像夏天的燥热,也不像冬天的严寒,而是春天的那种温和气候,春气温和,万物才能安宁,所以,“温胆”并非温散胆寒之意,而是使胆“温和”之意。正如明•吴琨所说:
“胆,甲木也,为阳中之少阳,其性以温为常候,故曰温胆。”
前面说到温胆汤是治疗胆胃痰热内扰的方子,但从实际运用来讲,其作用远不止于此。 叶天士在其著作《温热论》中指出: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犹之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症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从叶天士对小柴胡汤与温胆汤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温胆汤能够将盘踞在三焦的痰热、湿热、温热的温病类邪气从上下分消走泄,治疗的是少阳痰湿阻滞气机,郁而化热的“痰湿郁热”病证。 历代以来,用温胆汤命名的方子有十多首,而沿用最广的则是以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所载的温胆汤。
温胆汤其实是在化痰方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的基础上加枳实、竹茹而成。 主要用于治疗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引起的心虚胆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详,短气悸乏,或自汗,谵妄不寐,合目则惊等症。 本方用二陈汤来化痰饮,用竹茹清痰热,用枳实破痰结、降气逆。 所以,温胆汤实际上是一首能够解三焦痰湿郁热的方子!
而小柴胡汤作为张仲景《伤寒论》中“和解表里之半”的代表方,治疗的是风寒类邪气侵袭少阳,使少阳气机阻滞,郁而化热的“气滞郁热”病证。对于小柴胡汤所能治疗的具体病症,张仲景在《伤寒论》第96条指出: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湖北名医梅教授更是在其《加减小柴胡汤临证思辨录》中对小柴胡汤盛赞到: “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协调。外证得之,重在和解少阳,疏散邪热;内证得之,还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运转枢机之效”。
可见小柴胡汤在疏通三焦气机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小柴胡引温胆汤入三焦,小柴胡负责和解少阳表里之气机,清解气郁之热,温胆汤负责将三焦痰湿郁热从上下分消走泄,两方合用,可解三焦痰湿郁热、畅达三焦被郁之气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