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回复: 3

[中成药物] 黄芪建中丸 黄芪建中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20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黄芪建中丸
黄芪建中丸,补气散寒,健胃和中。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恶寒腹痛,身体虚弱。

黄芪建中丸,中成药名。由黄芪、肉桂(去粗皮)、白芍、甘草(蜜制)、大枣组成。具有补气散寒,健胃和中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恶寒腹痛,身体虚弱。

二、黄芪建中汤

组成:黄芪、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饴糖。


黄芪建中汤是一剂处方,源于《金匮要略》,配方主要有黄芪、桂枝、白芍、生姜等,重在温养脾胃,是治疗虚寒性胃痛的主方。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熨,自汗,脉虚。
又有胃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如法,形成寒热错杂者,常见胃脘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舌苔黄白相兼,脉弦数,可与《伤寒论》之生姜泻心汤以辛开苦降,和胃消痞。对于胃热肠寒或胃寒肠热所导致的消化不良,吸收障碍者皆可适用。但必须详辨其寒热之偏胜,而调整姜、连用量之轻重,恰到好处,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功效: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
加减:若泛酸者,可去饴糖,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另可再加瓦楞子。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等以温胃化饮。如阳虚寒甚而痛甚,可用大建中汤建立中气,或理中丸以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则寒邪自散,诸症悉除。如寒象不明显,以脾胃虚弱为主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以益气健脾,行气和胃。


方解:黄芪建中汤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是增强益气建中之力,阳生阴长,诸虚不足之证自除。


功效: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证见腹中时时拘急疼痛,喜温喜按,少气懒言;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劳则愈甚,面色无华;或伴神疲乏力,肢体酸软,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成药只有黄芪建中丸
小建中汤-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等症状的药品
小建中汤,中医方剂名。为温里剂,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临床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功能性发热属于中气虚寒,阴阳气血失调者。
组成:饴糖一升、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以上用药分量均为汉朝度量衡。 [5]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方义:本证多由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为主。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禁忌: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
加减化裁: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行气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可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附方1
黄芪建中汤
组成: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黄芪。
用量:黄芪15g,大枣10个,白芍15g,桂枝、生姜、甘草各10g,饴糖50g。
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阴阳气血俱虚证。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瘦,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自汗盗汗。
出处《金匮要略》 [1]


附方2
当归建中汤
组成:当归、桂心、甘草、芍药、生姜、大枣。
用量:当归12g,桂心9g,大枣12枚,甘草6g,芍药18g,生姜 9g。
功用:温补气血,缓急止痛。
主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疼痛不已,或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者。


附方3
大建中汤
组成:蜀椒、干姜、人参。
用量:蜀椒3g,干姜12g,人参6g。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四方均属温中补虚之剂。小建中汤倍用芍药,益于阳虚而营阴亦有不足之证。黄芪建中汤是小建中汤内加黄芪,是增强益气建中之力。当归建中汤偏重于和血止痛。大建中汤补虚散寒之力远较小建中汤为峻,且有降逆止呕作用,用治中阳衰弱,阴寒 内盛之腹痛呕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成药只有黄芪建中丸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草馅糖姜枣和;虚劳腹痛及心悸,和里缓急补虚卓;黄芪建中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
聊起黄芪建中丸,其起源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源方则是大名鼎鼎的黄芪建中汤!补气散寒,健胃和中。是其主要的功能。
在小建中汤内加黄芪,是增强益气建中之力,阳生阴长,诸虚不足之证自除。聊聊黄芪建中丸吧!

黄芪建中丸的组方分析成分:黄芪、肉桂(去粗皮)、白芍、甘草(蜜制)、大枣。
方解:本方以黄芪、大、甘草补脾益气,肉桂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
功能主治:补气散寒,健胃和中。本品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恶寒腹痛,身体虚弱。
黄芪建中丸的功效与作用
1.脾胃虚寒型胃溃疡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沙头分院内一科:对于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给予黄芪建中丸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能有效缓解餐后发作性胃痛、胃胀等临床症状。
2.慢性萎缩性胃炎
河南台前县中医医院内一科:黄芪建中丸加减联合香砂养胃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改善炎症状态,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3.溃疡性结肠炎
泰兴市中医院中医脾胃病科:黄芪建中丸与艾灸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以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减轻患者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4.慢性胃炎
福州市闽清县梅溪卫生院:以针灸联合黄芪建中丸治疗CG,可快速消除疾病症与炎性反应,取得理想疗效。
5.小儿急性腹泻
江西省临川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对于急性腹泻患儿采取黄芪建中汤丸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腹泻情况,减轻疼痛,还能改善炎性指标,提高总有效率。
6.功能性消化不良
天津市静海区中医医院:对脾胃气虚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实施药物治疗,与常规西药相较,临床更建议推广黄芪建中丸加减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改善患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
7.胃脘痛
河南省中医院体检科:黄芪建中丸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较好。
8.胃癌
浙江省安吉县中医医院内科:黄芪建中丸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能下调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提高疗效。
9.非小细胞肺癌
河南省封丘县中医院:NP化疗联合加味黄芪建中丸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安全性高。
10.直肠癌化疗辅助康复
广东省高州市中医院肿瘤科:对直肠癌化疗患者行黄芪建中丸治疗,能有效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1.气虚自汗
湖南中医药大学:黄芪建中丸加减能改善自汗气虚证的汗出症状,对患者的稳固康复有较好的作用。
12.慢性疲劳综合症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干科:加味黄芪建中丸治疗气虚体质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显著。
13.血小板减小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三科:黄芪建中丸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黄芪建中丸使用注意事项
1.孕妇禁用。
2.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3.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4.本品宜饭前服用。
5.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参考文献
1.《黄芪建中丸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临床观察》,内蒙古中医药. 2017,36(15)
2.《黄芪建中丸加减联合香砂养胃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4例临床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28(09)
3.《黄芪建中丸与艾灸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8(03)
4.《针灸联合黄芪建中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中国医药指南. 2023,21(33)
5.《黄芪建中丸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胃溃疡65例》,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3,30(05)
6.《黄芪建中丸治疗小儿急性腹泻临床观察》,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21(14)
7.《黄芪建中丸加减治疗脾胃气虚证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有效率评价》,新疆中医药. 2022,40(03)
8.《黄芪建中丸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3,39(03)
9.《黄芪建中丸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效果观察》,中国乡村医药. 2022,29(19)
10.《NP化疗联合加味黄芪建中丸治疗非小细胞肺癌41例临床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27(15)
11.《黄芪建中丸对直肠癌化疗32例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24(17)
12.《黄芪建中丸加减治疗冠心病PCI术后自汗气虚证30例疗效观察》,湖南中医杂志. 2018,34(04)
13.《加味黄芪建中丸治疗气虚体质型慢性疲劳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四川中医. 2016,34(03)
14.《黄芪建中丸治疗血小板减少症26例临床观察》,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30(09)
15.《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16.《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被低估的中成药,气血双补,阴阳同调,从这个月开始滋补起来
中医学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如果我们能把老祖宗的这些东西传承下来,生活中很多小病小痛都能得到解决。
比如先师张仲景有一个小建中汤,可以补人之气血阴阳,但论补气的力度,这个方子还不够,于是又加了黄芪,增强了补气之力,这便是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桂枝9克、炙甘草6克、红枣6枚、白芍18克、生姜9克、饴糖30克、黄芪4.5克。‍‍‍
黄芪建中汤的中成药是黄芪建中丸。
这个方子,首先它是一个温中的方子,温中就是去中焦脾胃里的寒,脾胃受寒受冷不能运化,它能起到温阳的作用,其次它还有养阴的作用,同时还照顾到气和血,治气血阴阳俱虚之证。
方中桂枝辛温,脾胃受寒受冷不能运化,需要一股阳气,桂枝可以温阳散寒,桂枝色红入心,振奋心阳,心阳是天上的太阳,太阳往地上照,气温就升高,大地开始回暖,脾胃这块土壤也就暖起来了。
配上生姜,生姜入脾胃,也是辛温之物,我们平时用生姜煮水喝,喝到胃里有暖暖的感觉,这就是它温中散寒的作用。
桂枝和生姜一起用,增加脾胃的阳气,有了阳气的温煦,阴寒散开,脾胃就能恢复活力。
黄芪作为一个补气药,最擅长补脾肺之气,通过补气,促进脾胃运化,让脾胃功能回到正常水平。黄芪补气还能固表止汗,肌表不固,会出现多汗的情况,用点黄芪就挺好。
炙甘草益气健脾。
白芍滋阴养血,补充阴血之亏虚,它还能缓急,急就是不缓和,不缓和就容易痛,通常和甘草一起,止痛的效果很好。
大枣味甘能补,色红,有补血的功效,还能补中益气。
最后一味药是饴糖,饴糖用量最多,是整个方子里非常重要的一味药,它虽然是一种糖类食品,但在仲景时代,就已经开始当作药用了,饴糖味甘入脾,有很好的补养作用。《名医别录》记载饴糖的功效是这样的:味甘,微温,主补虚乏,止渴、止血。
很多人不吃饭,在挨饿的状态下,心就慌慌的,没有力气,这是脾胃中的精微物质不足,心失所养,造成的,如果能吃点甜的很快就缓解过来,这时候饴糖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它能快速的给机体补充能量,缓解不适。加入饴糖,脾胃接受了这股重要的能量滋养,心脏也会受益。所以这个方子不仅能养脾胃,其实还能养心。
虽然气血阴阳俱补,但以温补为主,属于温里剂,服用此方的前提是体质偏虚寒,容易疲劳乏力,爱出汗,怕凉风,容易急躁,手足不温或烦热,一饿就心慌心悸,一劳累就胃痛腹痛,喜温喜按,面色无华,这一类型的人就适合用一用黄芪建中汤。
注意,痰湿体质,舌苔白腻或黄腻之人不能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络文摘收藏 本站内容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GMT+8, 2025-4-29 01:15 , Processed in 0.0237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