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汤
半表半里寒热虚实夹杂,清热与温阳配合。便溏多属于虚症、寒症因此多见于太阴病。上热下寒引起的大便异常。口苦便溏为主证。柴胡桂枝干姜汤:下寒表现为大便溏也可以表现为大便干,程度相对较轻。下寒明显可以加四逆汤或四君子汤。乌梅丸:主久利,下寒自然更重。增加了附子、细辛、蜀椒辛温散寒,明显力度大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剂名】柴胡桂枝干姜汤【出处】《伤寒论》【类别】和解剂【组成】柴胡24克, 桂枝9克 , 干姜6克,瓜蒌根12克,黄芩9克,牡蛎6克(熬) , 甘草6克(炙)。【用法】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温服150毫升,日二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功效】和解散寒,生津敛阴。【主治】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牡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石症、慢性胆囊炎、胸膜炎、慢性胃炎、疟疾、发热、痛经、月经不调、带下病、乳腺囊性增生症等病症。【临证】柴胡桂枝干姜汤主要用于胃炎、乙肝、肝硬化、慢性胆囊炎、糖尿病、肺心病、乳腺增生、鼻窦炎、慢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减退、心律失常、间质性肺炎、室性早搏、前列腺炎、口腔炎、输尿管结石等,病机属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失职,水饮内停,或是肝胆有热而脾胃有寒者,用之加减治疗,多能取效。【病机】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治法: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解】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瓜蒌根生津止渴,牡蛎化痰散结,干姜、桂枝温散里寒,甘草调和诸药,合而成为散结和解、温里祛寒之剂。【要点】①本方以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为辨证要点;以口苦便溏为主证。②半表半里虚寒证而见四肢厥冷、口干或苦,心下微结者。③《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85 例柴胡桂枝干姜汤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
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本方可用于胃肠型感冒、咳嗽变异型哮喘、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寒热错杂、虚实相兼为其共同症状特点,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相似。综上所述,回顾性分析显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特点是寒热错杂、虚实相兼,以阳(气) 虚为主,胆热脾寒是其主要病机形式,常伴有痰湿停饮。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夜寐不安、畏寒、口干、喜热食、大便溏薄,但头汗出、胸胁胀满、脘胀、入睡难、疲乏,舌象多见淡白舌、薄白苔,脉象多为弦脉。本分析所治疗的疾病不同,但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法则,希望能为同仁临证提供一定的参考。
柴胡桂枝干姜汤病机浅析 王天君 刘晓鹰
1、太阳之邪已解,少阳之邪未解2、津液损伤,而非水饮内结
3、太阴虚寒
“太阴虚寒”的病机,是刘渡舟先生根据陈慎吾老先生之言“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少阳病兼阴证机转者,用之最恰”的理论,并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而悟出的。
综上,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之病机为少阳有邪,津液损伤,太阴虚寒。伤寒五六日,为邪传少阳之时,邪陷少阳,枢机不利,故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发汗泻下后,胃中无停饮,而机体津液损伤,故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少阳有邪,枢机不利,气化失常,津液输布不利兼津液损伤,故“但头汗出”;少阳之邪,很可能影响太阴,据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及方中配伍干姜、甘草以温中,可见该方证有太阴虚寒之病机。
如张葆青 认为在临床上只要辨证为少阳肝胆郁热兼太阴脾虚有寒,皆可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笔者认为该方的基本病机非少阳病兼津液亏损,而是邪郁少阳,胸胁痰饮内结,阳气、水液升降出入障碍,阳气不能下行,脾胃偏于阳虚,从而出现胆热脾寒、上热下寒、外热内寒等。
鲍艳举等总结历代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病机的认识主要有少阳病兼水饮内结、胆火内郁兼太阴虚寒、半表半里阴虚寒证、少阳病兼表邪未解、少阳病兼津伤等。
汤本求真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为津液结聚于胸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