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高脂血症,来看看国医大师的经验
今天我们不说方子,来浅析一下路志正(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论治高脂血症的经验。 高脂血症是指血脂水平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高脂血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有的甚至毫无症状,只是体检时发现。所以高脂血症并无一个确切的中医疾病相对应,中医典籍中亦无“血脂”及“高脂血症”之名称。但根据其生理病理及常见并发症,可参考湿阻、痰饮、瘀血、胸痹、眩晕、肥胖等辨治。路志正认为,高脂血症多见于过食肥甘,形体肥胖,又缺乏运动的“吃动失衡”之人,这与中医的“脾失健运”有关。血脂犹如营血津液,为人体水谷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布输全身,贯注血脉,温煦肌肤,濡养脏腑百骸。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湿浊、痰饮、瘀血若无由生聚,血脂自不会升高。一旦脾失健运,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不能分清泌浊,水湿不归正化,则水津停而成湿,湿聚成浊,浊聚成痰。痰入血脉,痰瘀互结,沉积脉中,就形成高脂血症。另外,高脂血症以肥胖乏力,夜眠打鼾,头晕头重,脘痞腹胀,食后犯困,颜面油垢,唾吐痰涎,肢体麻木,大便黏腻不爽,舌暗苔腻为常见症状。这也正是脾气不足,湿浊内蕴,痰瘀互结的表现。故路志正认为高脂血症“病在血液,其源在脾”,脾失健运,湿、浊、痰、瘀相互搏结是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主要病机。“湿”与高脂血症1、“湿”邪与血脂均属阴湿邪,是指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病邪,为阴邪。《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血脂也属阴,具有性质黏腻、重浊,易沉降于血脉之中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与湿邪较为相似。2、“湿”性与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一致。高脂血症的常见症状肥胖、身重、乏力、口黏、肢麻、大便黏腻不爽等正是中医的“湿阻气机”“湿性重浊”的表现。另外,高脂血症是慢性病,常缠绵不愈,持续数年数月,这与“湿性黏滞,不易速去”的病理特性一致。3、“湿”病与高脂血症均由脾失健运而起。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湿为重浊有质之邪,若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不足。”脾失健运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至水湿内停而成湿病,日久湿聚为浊,浊聚生痰,痰聚生瘀,痰瘀互结,而成高脂血症。“浊”与高脂血症1、“浊”的含义:“浊”与“清”相反,为浑浊不清,不洁净之意。古代医家将“浊”分为生理之浊与病理之浊。生理之浊,是指水谷精微中质地较为稠厚而有营养的部分,如“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素问·经脉别论》);病理之浊称为“浊邪”,是指水谷代谢过程中的代谢废物或病理产物,如“浊唾涎沫”“浊唾腥臭”(《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吐浊涕”(《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等。2、浊分内外:外浊多指存在于大自然中的秽浊之气,如雾霾、瘴气;内浊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代谢废物或病理产物,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说:“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由于浊之意义,后世对于涉及不洁不清之邪,多加浊字,如“湿浊”“痰浊”“血浊”“浊脂”“浊毒”等。高脂血症多与脾虚不能分清泌浊,水谷不化精微,反化为浊的“内浊”相关。3、“浊”阻气机,与湿、痰、瘀相兼为患:《黄帝内经》指出:“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浊邪为害,常阻碍气机,气机不利,滞气涩血,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水停,水停则为湿,湿聚则为痰。浊与湿、痰、瘀相兼为患,滞留血管,致血脂升高,久而不愈。接下来关于“痰”、“瘀”与高脂血症的联系,以及路志治疗高脂血症、冠心病的代表方,由于内容较多篇幅过长,我们放在下篇来说。今天我们继续浅析路志正大夫论治高脂血症的经验。“痰”与高脂血症1、“痰”与高血脂都是水谷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痰”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的机能失调密切相关,其中与脾关系最为密切。脾气虚弱,健运无权,斡旋乏力,水精不能四布,浊阴弥漫,则痰浊生焉。脾虚升降失常,气机逆乱,清浊混淆,津结为浊而浊脂内生。2、“痰”与高脂血症有相似的致病特点:痰邪致病,有阻滞气血运行,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的特点;血脂增高,附着于血脉之上,日久不去,也可出现阻滞气血运行(如高黏血症、动脉硬化),蒙蔽心神(急性心梗、脑卒中)、致病广泛(多系统损害)、病情缠绵(慢性病)等。“瘀”与高脂血症1、“瘀”与高血脂均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血脂异常也是水谷精微代谢不及的产物,又是某些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的主要致病因素。2、“瘀”与高脂血症有相似的病理演变。瘀血与高血脂均属有形之邪,瘀血积久,血流不畅,可出现疼痛、肿块、出血,或见肌肤唇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高脂血症日久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也可出现疼痛(如冠心病心绞痛)、肿块(黄色瘤、粥样硬化斑块)、出血(脑出血、眼底出血)、血瘀舌脉体征等,二者有相似的病理演变。3、高脂血症属慢性病,久病必“瘀”。高脂血症属慢性病,病程绵长,脂混血中,血液黏稠度增加,留滞于血脉之中,导致脉络壅塞不畅,出现血瘀证,这也正是“久病必瘀”的具体体现。代表方:化浊祛湿通心方基于对高脂血症“病在血液,其源在脾”的病机认识,路志正认为健脾祛湿、化痰降浊佐以活血乃治疗高脂血症的大法,由此拟定的“化浊祛湿通心方”。组成:茯苓、藿香、厚朴、枳实、杏仁、郁金、茵陈等。这是路志正调理脾胃,治疗高脂血症、冠心病的代表方,是路志正几十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具有健脾、祛湿、化痰、降浊、活血之功。方中茯苓健脾祛湿,化痰利水,《世补斋医书》谓:“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可谓一药多功,一味药而体现了全方的主旨大意。湿、浊、痰、瘀最易阻遏气机,影响气血流畅,因此,恢复全身气机的正常流动至关重要。方中用杏仁宣通上焦肺气,肺为水之上源,吴鞠通谓:“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因气滞则湿聚浊停,气顺则湿去浊散,故用厚朴,使湿随气下,降浊消积,《药性论》谓厚朴主疗“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消化水谷”。枳实下气导滞,消积通便,对于高脂血症,正气尚足之人,适当通便可使浊邪从大便而解,起到降脂轻身之功效。另外,湿、浊为患,治当芳化。方以藿香芳化湿浊,醒脾快胃,振动清阳,《本草正义》谓其:“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霾湿邪,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与厚朴同用,芳化湿浊之力更增。高脂血症属慢性病,久病必瘀,故佐以郁金活血祛瘀、理气止痛。郁金不仅能活血行气解郁,且有舒肝利胆之力,肝胆疏泄正常,有利于脂类物质的代谢排除。又因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膏粱厚味摄入过多,感受湿、浊、痰、瘀之邪,多从热化,故佐以茵陈,以清热利湿。《本草正义》言其“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其有降脂之功。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包括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