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而过 发表于 2023-8-25 10:16

国医大师刘尚义:经典小方治鼻炎

导读:经常鼻塞、流鼻涕、打喷嚏,这可能是鼻炎的症状。除此之外,相似的疾病还包括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它们都可归于中医鼻渊的范畴。


有这样一个经典小方,虽然仅由4味药组成,但它可疏风祛湿,开窍化痰,可有效改善以上症状。


下面通过一则医案,请大家来了解。


苍耳子散
【出处】宋·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辛夷仁、苍耳子、香白芷、薄荷叶。
【功用】芳香清窍,祛风散寒。
【主治】中医主治鼻渊,症见鼻塞,鼻痒,流浊涕不止,前额疼痛者。
西医慢性鼻炎、鼻窦炎及过敏性鼻炎等病可参考此方。
【方解】本方证由风邪上攻,致成鼻渊,正如《医方考》曰:“鼻流浊涕不止者名鼻渊,乃风热在脑,伤其脑气,脑气不固而液自渗也。”鼻渊治宜芳香清窍,祛风散寒。方中辛夷味辛,入肺胃经,通九窍,散风热,能助胃中清阳上行头脑,为君。
苍耳子味甘入肺,能发汗通窍,散风祛湿,同时可清热镇痛,使清阳之气上行,发散而通鼻窍,为臣。
薄荷泄肺疏肝,清利头目;白芷味辛温,入肺胃经,具有发表祛风,上行头面,消肿止痛通鼻窍,使脓出之,共为佐药。
诸药合用,具有散风邪,通鼻窍之功。
文献摘要(1)《医方集解》:
“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凡头面之疾,皆由清阳不升,浊阴逆上所致。白芷主手足阳明,上行头面,通窍表汗,除湿散风;辛夷通九窍,散风热,能助胃中清阳上行头脑;苍耳疏风散湿,上通脑顶,外达皮肤;薄荷泄肺疏肝,清利头目;葱白升阳通气;茶清苦寒下行,使清升浊降,风热散而脑液自固矣。”
(2)《济生方》卷五:
“辛夷仁半两,苍耳子两钱半,香白芷一两,薄荷叶半钱,上晒干,为细末,每服两钱,食后用葱、茶清调下。”
(3)《景岳全书》中指出:
“鼻渊证,总由太阳督脉之火,甚者上连于脑而津津不已,故又名为脑漏。此证多因酒醴肥甘,或久用热物,或火由寒郁,以致湿热上蒸,津汁溶溢而下,离经腐败,有作臭者,有大臭不堪闻者。河间用防风通圣散一两,加薄荷、黄连各二钱以治之。古法有用苍耳散治之者。然以余之见,谓此炎上之火而治兼辛散,有所不宜,故多不见效。莫若但清阴火而兼以滋阴,久之自宁,此即高者抑之之法,故常以清化饮加白蒺藜五钱或一两、苍耳子二钱……”
国医经验本方主要用于鼻渊。西医慢性鼻炎、鼻窦炎及过敏性鼻炎等亦可参照本方加减进行辨证治疗。
刘老临证时每遇鼻渊有关的病证均会使用本方加减,每获佳效。
诸多鼻病皆与风邪上扰有关。正如《内经》曰:“鼻渊者,鼻流浊涕不止也。”浊涕量多,临床辨证多属热证,《内经》曰:“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方中辛夷味辛,通肺窍,散风寒;苍耳子味甘,能发汗通窍,散风祛湿;白芷味辛温,发表祛风,消肿止痛通鼻窍
刘老在临证时常常将本方加用藿香、胆南星、地龙等化痰、通窍之品,另外,还可以膜病论治,加用地肤子、白鲜皮、蝉蜕、刺蒺藜、防风等祛风止痒之品,疗效显著。
医案举隅初诊:李某,男,20岁,学生,2016年8月初诊。
患者4年前受凉后出现流腥臭清涕,前额疼痛,此后每遇感冒则鼻塞流涕发作,多次反复,以致双鼻常年流涕不断,量时多时少,始则无臭,渐而发出腥臭气味,尤以感冒时稠鼻涕更多,腥臭气味更浓,就诊于贵州省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鼻窦炎”,屡治疗效不佳,今为求中医治疗就诊于我院国医堂门诊。
症状表现为鼻塞流浊涕,气味腥臭,头重而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查见鼻甲黏膜暗红,增厚粗糙,表面光滑,双上颌窦区压痛。
诊断为鼻渊之肺表不固,痰浊壅盛证,治以清肺固表,化痰通窍为法。
拟方如下:胆南星10g,藿香10g,黄芩10g,桔梗10g,防风10g,苍耳子10g,辛夷10g(布包)白芷15g,地龙10g。
二诊:1个月后复诊,浊涕较前缓解,但仍有鼻塞,头晕,舌苔白腻,前方加减,继以化痰通窍为法,增强化痰通络之功。
拟方如下:苍耳子10g,辛夷10g(布包),山银花20g,当归15g,广藿香20g,胆南星10g,川芎10g,法半夏10g,石菖蒲15g。三诊:3个月后复诊,药后诸症消失。
按语
“鼻窦炎”属于中医“鼻渊”等范畴,刘老将其归属于肺表不固,痰浊壅盛之证,独辟蹊径,苍耳子、辛夷通窍除涕为主药;
胆南星、藿香、白芷、桔梗皆可化痰除涕;
防风、地龙祛风通络,全方合用,共奏祛风化痰之功。
二诊后诸症缓解,仍有鼻塞、头晕,故于上方加用化痰活血之品。三诊后诸症缓解。
刘老在临证时每遇与外感风邪导致鼻窍不通有关的病证,均会使用本方,肺气充盛则呼吸通畅,嗅觉灵敏;
肺气虚弱,易受风寒,鼻息不畅,嗅觉失灵。
肺开窍于鼻,治疗鼻患应当注意调理肺气的宣肃,肺为气之主,肺安则鼻患可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医大师刘尚义:经典小方治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