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术语 震级 地震烈度
一、地震震级是通过仪器给出地震大小的一种量度,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大小所客观决定的。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出的能量是固定的,所以无论在哪个地方测定理论上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对地表的影响取决于该地震自身的大小和地表与震源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距离震中越近受到的影响越弱。以此,对于一场地震需要衡量地震本身大小(释放能量)和振动强烈程度(对地表的影响)两个指标,这就是震级(代号M)和烈度(代号L),两者间存在相互联系,但却是两个不同维度的尺度,不能混淆。
考虑到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震级的测定需要考虑地震深度和震中距离。测定地震是依靠仪器记录的地震波。取不同的地震波震相可以求得不同的地震震级。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是一种近震震级。由于仪器性能和中距离不同,记录到的振幅也不同,所以必须要以标准地震仪和标准震中距的记录为准。(调整语序/后)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是一种近震震级。我国一般首先使用的是统一震级Ms矩震级Mw,最后的结果是取多台的平均震级。
地震震级分为九级,简称震级。其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1.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 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3. 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 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如9·7彝良地震)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5. 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如8·3鲁甸地震,2·6高雄地震)。
6. 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如8.8九寨沟地震,4·14玉树地震,4.20雅安地震,7.18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地震)。
7.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
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二、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震级相同的地震,在不同地点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在距离震中不同地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震动强弱的尺度,是指该点一定范围内受地震影响的平均水平。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12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Ⅰ度; 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 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 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 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 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 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 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 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 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 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ⅩⅡ度; 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11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8度,北京市烈度为6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4~5度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