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而过 发表于 2024-9-10 18:22

中医十大经典名方,经典的东西不会随着时间而消逝!

中医药的发展历史,是一段不断尝试、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从远古时期的神农尝百草,甲骨文记载的一些特定疾病的名称,再到周朝的《周礼》描述的医事制度,时间继续向前,历史上第一位有正式传记的医家扁鹊的出现,创立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与“五行”应用在了传统医学上。《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初步形成。秦汉时期,中药学最早的参考文献《五十二病方》问世,复方配伍理论初具雏形。随着《神农本草经》的出现,完整的中药学文献正式面世。东汉末年,另一位中医大家张仲景,怀揣着悬壶济世,用医学拯救苍生的理想,编纂《伤寒杂病论》与《金匮要略》,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脉经》和《针灸甲乙经》奠定了中医针灸经脉疗法的基础,《刘涓子鬼遗方》最早的中医外科专书问世,《肘后救卒方》里记载了青蒿用于疟疾的治疗。《本草经集注》成为7世纪主要的中医药文献。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医方典籍之一。1249年,李东桓编纂《脾胃论》一书,影响至今巨大。1578李时珍《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前的中草药经验与知识。清朝《汤头歌诀》成为中医方剂学重要入门书籍。从远古到现代,中医药的发展汇聚了无数的心血与精力,其中以药医病,是最简单的治疗法则,无数的药方,产生了无数的名方,但在其中,使用最广范,最为无数医者认可的,当属十大名方。

今天来聊聊这十大名方吧。中医十大名方~~小青龙汤
成份:麻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
方解: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功能主治:本方用于治疗外寒里饮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扩展解读:一剂止咳平喘的经典中药,小青龙汤的10种功效

中医十大名方~~小柴胡汤
成份: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
方解: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为君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药。柴胡之升散,得黄芩之降泄,两者配伍,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邪从太阳传入少阳,缘于正气本虚,故又佐以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俾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以和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胃气调和,则诸症自除。功能主治:本方为治疗伤寒少阳证的基础方,又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临床上只要抓住前四者中的一二主证,便可用本方治疗,不必待其证候悉具。
扩展解读:1800年的历史名方,小柴胡颗粒的13种用法与联合用药

中医十大名方~~五苓散
成份:猪苓(去皮)9g, 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去皮)6g。
方解:方中重用泽泻为君药(即主药),以甘淡渗湿利水;以猪苓、茯苓为臣药(即辅助药),协助和加强利水渗湿之功;以白术、桂枝为佐药(即佐助药),一以健脾而运化水湿之邪,一以温阳化气而利水,外散风寒以解表。功能主治:利水渗湿,温阳化气。适用于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扩展解读:此方被誉为古今利水渗湿第一方,五苓散的13种功效!

中医十大名方~~大承气汤
成份:大黄12克、厚朴24克、 枳实12克、 芒硝9克。
方解: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共为佐使。功能主治: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热结旁流证,下利清谷,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扩展解读:此方被称为中医治疗便秘第一方,大承气汤的6种适用疾病

中医十大名方~~逍遥散
成份:甘草(微炙赤)15g, 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白芍药、白术、柴胡(去苗)各30g。
方解: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调达,为君药;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为臣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为佐药。用法中加入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温胃和中,为使药。功能主治:本方用于肝郁血虚脾弱证。临床应用以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脉弦而虚为辨证要点。
扩展解读:史上最全!逍遥丸的10种功效与适用人群

中医十大名方~~补中益气汤
成份: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
方解: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故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功能主治:本方用于脾虚气陷证,临床应用以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脉虚,脱肛,子宫脱垂为辨证要点。
扩展解读:一款经典中药,补中益气丸的历史与12种治疗疾病总结

中医十大名方~~归脾汤
成份: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炒),各18g ;人参、木香,各9g;甘草(炙)6g;当归3g;远志(蜜炙)3g。加生姜、大枣。
方解:方中黄芪甘温,补脾益气;龙眼肉甘平,既补脾气,又养心血,共为君药。人参、白术皆为补脾益气之要药,与黄芪相伍,补脾益气之功益著;当归补血养心,酸枣仁宁心安神,二药与龙眼肉相伍,补心血、安神志之力更强,均为臣药。佐以茯神养心安神,远志宁神益智;更佐理气醒脾之木香,与诸补气养血药相伍,可使其补而不滞。炙甘草补益心脾之气,并调和诸药,用为佐使。引用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诸药配伍,心脾得补,气血得养,诸症自除。功能主治:①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②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扩展解读:此方被称为滋补心脾的第一方,归脾汤的8种适应疾病

中医十大名方~~血府逐瘀汤
成份:桃仁12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9g,川芎、桔梗各4.5g,赤芍、枳壳、甘草各6g,柴胡3g。
方解: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为臣药。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以上均为佐药。桔梗并能载药上行,兼有使药之用;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则诸症可愈,为治胸中血瘀证之良方。功能主治:本方广泛用于因胸中瘀血而引起的多种病证。临床应用以胸痛,头痛,痛有定处,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为辨证要点。
扩展解读:此方被称为调气活血第一方,血府逐瘀汤的15种适应疾病!

中医十大名方~~六味地黄汤
成份:熟地黄20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茯苓12克,丹皮9克,泽泻9克。
方解:方中熟地滋肾填精为君药;以山萸肉养肝肾而涩精、山药补益脾肾而固精为臣药,三药同用,以达到三阴并补之功;并配以茯苓淡渗脾湿,助山药之益脾,且防山药敛邪,泽泻清泄肾浊,防熟地之滋腻敛邪,且可清降肾中虚火;丹皮清泄肝火,制山萸肉之温,且防酸涩敛邪,共为佐使药。各药合用,三补三泻,大开大合,使滋补而不留邪,降泄而不伤正,乃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之剂。功能主治: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小儿囟开不合,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或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少苔,脉细数者;近代也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肺结核、神经衰弱、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结核、功能性子宫出血,恶性肿瘤等属于肝肾阴虚者。
扩展解读:7小时3600字超长总结!史上最全!所有关于六味地黄丸的知识都在这!

中医十大名方~~温胆汤
成份: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陈皮9克、甘草3克、茯苓5克、生姜3克、大枣3克。
方解: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备;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功能主治: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扩展解读:过两天我写出来😓
参考文献1.《中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ISBN:97871173070932.《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ISBN:97875132338353.《生药学》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22626024.《伤寒论》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医林改错》7.《脾胃论》8.《济生方》9.《小儿药证直诀》10.《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十大经典名方,经典的东西不会随着时间而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