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中国医科大学(China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中国医大或CMU)是一所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的公办高等医学院校。以下是对该校的详细介绍:一、学校概况
创办时间:1931年11月20日
办学层次:本科、硕士、博士
办学性质: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医药类
主管部门: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教育厅
学校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蒲河路77号(沈北校区);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北二马路92号(和平校区)
二、历史沿革
中国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随后,学校经历了多次更名和迁址,最终在1940年在延安正式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学校在沈阳接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并合并了辽宁医科大学。学校原为国家卫生部部属高等医学院校,2000年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管理,2015年获批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高校。
三、名称变迁
1940年,在一位伟人的建议下,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
1956年的9月1日,那天,按照国务院对医药教育领域的全新布局,坐落在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其名字悄然间变为了沈阳医学院,这一变动仿佛让它的光芒暂时隐匿于更广阔的学术天地之中,名声不再如往昔那般响亮。
1957年,卫生部牵头,将北京赫赫有名的协和医学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合并,这一强强联合让协和医学院迅速在医学教育领域崭露头角,成为业界的标杆。1959年,当协和医学院被正式命名为“中国医科大学”时,外界不少人觉得这一变化来得有些突兀,似乎有种名头升级但实质未变的微妙感觉。
1976年,历经波折的副校长任国祥终于得以沉冤昭雪,重返教育岗位。即便身体抱恙,他仍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多次踏上前往北京的征途,只为拜访教育部医学教育局局长朱潮,恳请能恢复“中国医科大学”这一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校名。终于,在1978年,学校如愿以偿地重获了“中国医科大学”的校名,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北京协和医学院在1966年停止了教学活动,到了1970年更是全面停办,所以它实际上并没有以“中国医科大学”这个名称运营太久。转眼到了1976年,张孝骞等人内心怀揣着让学校恢复协和医大原名的愿望,他们并不愿意继续沿用“中国医科大学”这个名字,这更像是对学校历史的一种追溯和回归。
1985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终于重获“协和”这一历史悠久的招牌,正式更名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至于后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为何又转变为北京协和医学院,那则是另一段故事了,它与清华大学之间的深度合作紧密相连,此处便不再深入展开。
北京协和医学院不再使用“中国首都医科大学”这一称呼后,首都医科大学的名字于1994年落户到了北京第二医学院的头上。同时,中国医科大学放弃了“沈阳医学院”的称号,这一机会在1987年被沈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把握住,更名为“沈阳医学院”。而今,沈阳医学院正酝酿着新的变化,计划更名为沈阳医科大学,展现其不断进步的雄心。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6年,由美英基督教教会共同创办的协和医学堂。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的名称几经更改,从协和医学校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再到北京协和医科大学。1951年,学校被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卫生部接管,改名为中国协和医学院。此后,学校又先后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年,学校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将校名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改为"北京协和医学院"。这一决定看似是学校的"降级",实则是学校对自身定位的审慎思考和明智选择。
协和医学院之所以选择"学院"的称谓,是因为学校始终专注于医学教育和研究。与综合性大学不同,协和医学院的目标是成为一所世界一流的医学院校,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顶尖的医学人才。正如协和医学院院长曾经所说:"我们不追求规模,只追求质量。"
于2007年5月18日正式复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1956年成立。北京协和医学院1917年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自1957年起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
北京协和医学院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捐资创办,1919年10月开办八年制医学本科,是我国最早设有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医学院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自行审核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的委托学位授予单位,国际医学科学研究组织正式成员单位,被誉为“中国医学殿堂”。
为探求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创新模式,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清华大学于2006年9月起开展合作办学,可同时使用“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作为第二名称,并依托清华大学,部分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平台建设行列。
但这所被誉为“中国医学殿堂”的高校,在本科招生的仅有2个专业。
============
1951年更名为中国协和医学院;1957年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教研相长,共同发展;1985年更名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清华大学医学部
2000年左右,国内刮起高校合并潮,原北京医科大学选择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大医学部”。作为北大的“老对手”,清华当然也不能示弱,成立自己的医学院。但与其他烧钱学科不同,没有好医院,就建不起好医学院。而北京可供清华选择的医院已经所剩无几,比起自建医学院,合作办学显然是更高效的实力提升途径,清华将目光瞄准了能够配得上清华这块招牌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当时的协和则面临着办学空间狭小、因不是综合型大学无法入选“211工程”高校、急需有综合大学给医学生提供基础课程等问题。因此,清华和协和“一拍即合”。
2002年,教育部、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两部领导签署了清华大学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紧密合作,共建「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协议。但签署了协议,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进入211和985工程建设项目,“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名称却从未正式注册和使用过。
坊间一直有猜测,清华想合并协和来填补自身医学的空白,但协和却不愿。据说为此当时协和的老教授还想直接放弃协和这个名字。后来,协和也真的放弃了自己的“国字号”校名。
2006年,根据两部领导签署的清华大学与协和紧密合作办学协议,以及两校关于落实两部协议的实施意见,“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凡志愿报考协和“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报清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值得注意的是,协议中还提到:协和原有的隶属领导关系、资产关系和经费管理体制不变,仍是独立法人。这意味着,协和会保有极高的独立性,并非真的并入清华。
到如今,清华与协和的整合始终没能走完最后一步,因此,协和一直被称为“清华得不到的协和”。
现在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唯一直属的全国重点医学院校,本科招生只有两个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和护理学专业。
2007年5月18日,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共建协议,《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清华大学关于落实两部协议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的通知》以及《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鉴于与清华大学紧密合作办学的需要,同时使用“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的名称。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
根据党中央关于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教育部、卫生部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于2002年9月签署协议,支持清华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实行紧密合作,共建“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进入“211”和“985”工程建设项目。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2006年3月18日,清华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签署《关于落实两部协议的实施意见》。 根据《实施意见》:
(1)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英文名称为“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Tsinghua University”,接受教育部、卫生部双重领导,其原有的隶属领导关系、资产关系和经费管理体制保持不变。“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仍为独立法人,对人事、财务和资产行使独立法人权利及承担独立法人责任。
(2)在卫生部、教育部的共同支持下,发挥清华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优化整合医学教育资源,根据充分酝酿、积极准备、稳健推进的原则,将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原清华大学医学院逐步整合成为一个一流的医学院,清华大学不再另办医学院。
(3)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的学科建设由清华大学纳入“211工程”和“985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整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计划之中,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4)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和清华大学共同制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生招生培养计划,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生具有“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和“清华大学”两校学籍。学籍管理和日常管理根据教学需要分阶段在不同校区执行,将责任落实到校区。临床医学专业及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盖“清华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两个公章。
(5)清华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共同负责《实施意见》的具体操作,分步加以实施。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将有关医学院统计数据报卫生部,各项办学指标由清华大学统计汇总报教育部。
2006年9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英文名称为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Tsinghua University。9月5日,“教育部、卫生部共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大会暨揭牌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吴阶平,教育部部长周济,卫生部部长高强,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出席大会并讲话。大会由卫生部副部长蒋作君主持。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党委书记陈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刘德培、党委书记刘谦出席了大会。大会结束后,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园内举行了“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挂牌仪式。挂牌仪式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司高文兵司长主持,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刘谦、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分别致辞,随即两校领导为悬挂于校门口的新校牌揭彩。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历史底蕴1906年,英国伦敦会与英美其他五个教会合作开办了“协和医学堂”。
1915年,洛克菲勒团队在北京协和医学堂基础上建设医学院,定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英文名为PUMC(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1919年,开办医学本科,学制为八年制。
1929年,学校改名为北平协和医学院。
1951年,协和医学院更名为中国协和医学院。
1957年,中国协和医学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合并,称中国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称北京协和医院。
1979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改名为“中国首都医科大学”。
1985年,学校改名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年,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201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问:报考协和的临床专业,如果分数不够,会被调剂到护理专业么?
不会。因为临床专业纳入清华招生,报考的是清华大学。护理专业报考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两个专业在招生时分属两个大学,招生代码不同,不存在调剂问题。报考临床专业的考生可以调剂清华大学的其他专业。
问:临床八年制都学些什么?
课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医学预科阶段,2.5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普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第二阶段是基础医学阶段,1.5年,在协和基础学院学习解剖、组胚、生理等课程。第三阶段是临床医学阶段(含见习和实习),3年4个月,在协和临床学院学习诊断、内科、外科等课程。第四阶段是科研训练,8个月,在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项科研项目并通过论文答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