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胆怯易惊者的安眠方--【安神温胆丸】
安神温胆丸'是从孙思邈的“温胆汤“衍变而来的。”温胆汤最早的方子只有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炙甘草六味药,孙思邈把它用在“大病后,虚烦不得睡”上,就是用来治疗失眠。到了宋代,名医陈言在这个基础上加了两味同样普通的药,就是茯苓和大枣,这样一改,居然给后世的若干胆小者“壮了胆”,使它不但有“安神'的功效,更有了'壮胆'的功效,于是乎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安神温胆丸'。【名方出处】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使用历史】1300年
【主要成分】制半夏、陈皮、竹茹、酸枣仁、枳实、远志、五味子、人参、熟地黄、茯苓、朱砂、甘草、大枣【整体药性】温【功能主治】和胃化痰,安神定志。用于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心悸不安,虚烦不寐。【典型征象】失眠,害怕黑暗,不敢独处。【禁忌人群】孕妇禁用。
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坦所撰的《集验方》。其后被《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收录,云:“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
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收录“温胆汤”1首,其中卷九“温胆汤”以《集验》温胆汤减生姜为五片,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减其温性、增其凉性,以欲利胆清胆,并尊胆腑清净以温和为要之意,承袭“温胆”之名。后世医家多从《三因方》之论。《古今医案》中记载过一个例子:“汪石山治一女,年十五,病心悸,常若有人捕之,欲避而无所,其母抱之于怀,数婢护之于外,犹恐恐然不能安寐。医者以为病心,用安神丸、镇心丸、四物汤,不效。汪诊之,脉皆细弱而缓,曰:此胆病也,用温胆汤,服之而安。”就是说一个少女总是觉得害怕而不能入睡,后来医家汪石山诊断她是胆出了问题,于是开了温胆汤的方子,治愈了少女的失眠。不断发展变化的温胆汤
关于温胆汤的配药,有一首方歌可以帮助记忆:温胆汤中苓夏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舌苔腻,此系胆虚痰热扰。
温胆汤在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灵活运用的实践以后,从最初的临证祛痰之剂,逐渐发展为可以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等全身各个系统疾病的良药。温胆汤的方中由多味药配伍,共同起到和胃化痰、安神定志的效果。纵观整个药方,寒温并用,消补兼施,升降并行,其目的就在于清化痰湿,调理气机,安和胆胃。温胆汤算是一味基础药方,可以在其基础上加味治疗更多的病症,常见的有黄连温胆汤和柴芩温胆汤。
在中医里,胆不仅涉及胆量,还能够影响到消化,它的职称是“清净之腑”。这就意味着胆应该保持常温,既不能够寒也不能够热,一般胆热的话就会出现口苦咽喉干燥等不适的症状,所以用来温胆的药不能太热,温胆汤里面,生姜的用量较其他药物多一些,就是为了要借它不过于温燥的药性,来祛除胆经的寒气,从而提升身体能量和功能。温胆汤可以治疗虚烦失眠,在这一点上,它与另一味药酸枣仁汤相似,但是它们治疗的原理不同。用酸枣仁汤主治的失眠症是由于心肝血虚加上阴虚内热导致的,因此重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一旦养护了心肝、清除虚热,那么虚烦自然也就停止了。而温胆汤针对的是由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导致的失眠,在治疗时重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做到这两点后,虚烦失眠的情况就会消失了。总而言之,温胆汤具有很好的疗效,它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后人在它的基础上又加减药物,用来治疗更多的疾病。
阳气虚了,人就会胆小 古代中医认为,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阳气来源有两个:一是先天性的,来自于父亲和母亲;二是后天性的,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而人的正常生存都需要阳气支持,人在工作、运动、性生活、情绪波动、适应气温变化、修复创伤等各项活动中都是需要消耗阳气的。《黄帝内经》中讲:“阳化气,阴成形。”阳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阴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如果身体没有了阳气,就成了一幅空的躯壳,就会死亡。《黄帝内经》里又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阳气使得人体具有抵御外邪的能力。阳气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因此,中医养生里很注重保养阳气。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正如《黄帝内经》里所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于日至。”
阳气足的人,生命力旺盛,人也就胆大,敢于独处。“胆大”在中医里讲,就意味着“不胆寒”。而我们经常看到的胆子小的人,他们可能害怕黑暗、害怕独处、经常惴惴不安、不敢一个人睡觉,这个时候不要急着去嘲笑他,因为往往这种胆怯是跟他们的身体状况有关,就是出于先天的体质,或者后天饮食不合理甚至生病而造成他们阳气虚弱,心理能量不足。胆小的人,不一定是心理问题,其实是身体有病,就是指阳气不足,造成胆寒。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胆”开始。正如上面提到的《古今医案》里面那个例子,最初的那些医生在诊治时都是针对心,用安神丸、镇心丸等来补心安神,但事实上这种胆小失眠还是由于阳气不足,应该解决胆的问题。因此,最初的温胆汤以至于现如今的成药安神温胆丸都是凭借这个原理来进行调养医治的。
治疗惊悸失眠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的人承受了更多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失眠,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现代医学治疗失眠是以镇静安眠药为主,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如用药时间长、药物依赖等。而中医在治疗失眠方面也早有研究,古代医学将失眠称为“不寐”,认为失眠多由情志所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等原因引起,根据具体的病情辨证施治,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失眠时,又根据具体症状的区别而选用不同的药物,常见的有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汤等,温胆汤也是其中一种。
一般适合用温胆汤来治疗的失眠,除了普通失眠的症状之外,还有较为明显的表现就是胆小,晚上一个人不敢睡觉,还有可能会心烦,就是说没有人的时候会害怕,有了人又嫌烦。但大多时候总是在害怕,心里感到阵阵寒气,人也缩成一团,给人的印象就是生命力不够强,阳气不旺盛。而阳气不旺盛,正如上面所讲,是胆寒的缘故。中医有“心主情志”“胆主决断”以及“心与胆相通”之说,意思是,心对人的精神活动起主宰作用,而胆起决断作用。胆气通于心,主要体现为胆在神志方面的主辅配合关系。临床上,如果胆出现问题,胆气就会上扰心神而出现心悸不宁、惊恐畏惧、嗜睡或不眠等症。正如《济生方·惊悸论治》里面所说的:“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心胆气虚之后,就会出现脉象细弱且缓、心悸不安等情况。对于胆病引起的不寐,唐代大医家孙思邈非常重视,在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特列《胆腑》一篇,指出“治大病后虚烦不眠温胆汤方”,到了明代,这一观点更是得到众医家的支持,并用于实践。王石山就常常运用温胆汤治疗心虚胆怯型失眠。此外,李梴在《医学入门》中也提出了“心病怔忡宜温胆”的观点。温胆汤在治疗惊悸失眠方面有着很好的疗效,而与温胆汤相比,现在所售的安神温胆丸的方中还增添了其他药物,在治疗失眠方面则效果更佳,这是因为失眠的人往往病史很长,仅仅由于一个病因而造成失眠的情况不多,因此安神温胆丸的药方里还加入了人参、朱砂,一方面用来增加能量,另一方面则帮助安神镇静,起到先壮身体后壮胆的效果,这样一来,就能减少惊悸失眠者经常感到的那种恐惧。
给大家分享一个观点:抑郁症,有些时候,其实就是水湿痰浊太多所致。
不信的话,给大家讲个真实例子。
门诊案例
去年的一位患者,因为在工作上受到了点刺激,开始出现焦虑、紧张、胸闷、急躁易怒、健忘、失眠等症状,并感到咽部有异物感,痰多,头脑不清晰。
刚开始她只觉得自己身体不舒服,也没往抑郁症上想,还是她家里人发现了她的不对劲,带着去了医院,结果一查被诊断为抑郁症,当时主要吃的是西药,吃了西药之后她自己感觉副作用太大了,对西药太敏感了,就去当地找了中医治疗。
吃中药吃了大概两个月,情况也没控制住,家里人带着她辗转各地求医,结果还是没有多大好转。后来她家里人说在网上看到了我的文章,才找到我这里来。
初诊的时候我看她,精神差,双目少神,不爱动,体型偏胖,偶有咳痰,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详细问了之后发现她睡眠也不好,吃不下饭,大便也不顺畅。
经过详细的辩证之后,判断她这属于痰湿郁结导致的抑郁症。
给她开了个方子,藿香、佩兰、陈皮、半夏、厚朴、茯苓、苍术等。同时加了一味中成药,就是安神温胆丸。
初诊的时候患者其实是没有报做大的希望的,觉得自己的这个病治不好了,但是还是愿意再试一试,结果怎么样呢?再次复诊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心情开始愉悦了,之前一直觉得嗓子里有东西也好了,大小便也顺畅了,就是睡眠还是容易醒。
根据她的一些症状表现,又在原方基础上换了几味药,两个月之后,她的情况好了很多,基本能够正常生活,后来我随访了一年,都没有再发作的情况,生活也恢复正常了。
她为什么变化这么大呢?
其实还是找到了病根,用对了药。
抑郁症更多的表现就是情志不畅,精神抑郁,这在中医角度都是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肝郁影响疏泻,脾虚影响运化,就会引起使其增长,聚积多了就生成了痰,痰是什么,百病之根,气滞痰瘀,交阻在胸膈之上时,就出现了她胸部闷塞、胁肋胀痛、咽中异物感这些症状。
看她舌苔白滑厚腻,脉象沉细弦滑,这就是典型的痰湿内阻之态。痰蒙心窍,患者就面无表情、思维停滞,不说话。痰湿为阴虚。痰湿郁于体内,伤人阳气。故而,一身气机失于振奋,他就变得懒惰、不爱动。痰湿内阻,影响了津液的舒服,所以肠道不畅,引起便秘。
所以我给她开的方子的作用,就是来燥湿行气,化痰散结的。通过这个方子,患者体内的痰浊被化散掉,心窍不再为痰湿所蒙蔽,心神安稳,患者的状态自然就提升了。
其中这个安神温胆丸也是一样,帮助消化系统排除痰湿,恢复脾胃的健康运化功能,痰湿消了,气血足了,阴阳也平衡了,该睡睡,该吃吃,自然也就恢复正常了。
主任有话说:
抑郁症,其实真的不难治,就比如说从痰浊的角度治疗抑郁,把它搞清楚,想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很多事儿就变得清楚了。
比如说,运动可以让人开心,防止抑郁。为啥?现代医学认为,运动促进人体分泌多巴胺。中医看,就是运动促进了痰浊的运化,从而让气机运行顺畅,心神不为痰浊所蒙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