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山之隔》讲述“当代女愚公”邓迎香的故事
麻怀隧道通青天 穷山沟喜变桃花源 - 当代先锋网 - 黔南 (ddcpc.cn)当代贵州黔南记者站 供稿 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坐落于董架社区政府的东南面,地处麻山腹地,是一个山高坡陡、居住分散、水资源缺乏的一个行政村,受“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环境和恶劣的交通条件影响,多年来,麻怀村150多户600多人被锁在山涧里,村民出行、物资进出、孩子上学、看病就医都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1998年秋,村民们决定把山崖壁的溶洞凿通。 在麻怀村支两委的号召下,村委会副主任、党员李德龙的带领下,全体村民全力投入到“啃洞”中去,村民们租来了空压机、凿岩机,借来手推年,集资1300多元购买铁撬、大锤、蜡烛、煤油,男人打炮眼,妇孺老人拾运石块,通过整整七年的艰苦奋斗,在2005年终于凿通了山洞。http://www.ddcpc.cn/szx/qn/201811/W020181110457544288754.jpg麻怀隧道。
为了让大车开进家门口,女党员邓迎香接过了“拓宽山洞变隧道”的担子,她一边跑部门求助,一边组织村民继续拓洞,历尽干辛万苦,敢叫山崖变隧道。通过全体村民锲而不舍的努力,2011年8月16日,一条永载着村民致富梦想的216米长的隧道顺利通车,村民出行由原来的1个小时缩短到现在的10分钟。 据统计,麻怀隧道共点去2300支蜡烛,100公斤煤油,打了2000多个炮眼,投工5800多个,从洞内运出砂石1.5万立方,相当于填满2米深的标准足球场。 至今麻怀隧道内还有当年凿隧道时留下的炮眼、凿痕。 11月8日,记者驱车前往在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举行的黔南州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活动之“挺起大山脊梁 决战脱贫攻坚 从大关到敦操到麻怀 新时代贵州精神黔南实践集中采访”启动仪式。http://www.ddcpc.cn/szx/qn/201811/W020181110457544358098.jpg麻怀村。
此时,“新时代愚公”邓迎香迎面走来,朴实的脸庞、温暖的笑容、强壮的身体,都让记者感受到邓迎香当年凿山洞挖隧道时的坚毅。邓大姐用质朴的语言讲到:“为了把山洞凿通,我们把20斤重的大锤硬是磨了只有8斤重,大家一寸寸的挖、一寸寸地凿,煤油烟熏在脸上,煤油烟把大家熏得只看得见对方的眼睛……” 跟随邓大姐的脚步,记者一路走,一路看,500亩的贵州神农本草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了白芨、急性子、金线莲等中药。沿路是香菇种植大棚,农户们正在采收香菇,准备运到贵阳,邓大姐说:“这里的香菇供不应求,批发价5元一斤。”http://www.ddcpc.cn/szx/qn/201811/W020181110457544409737.jpg香菇种植大棚。 随后记者跟随邓大姐来到麻怀村黑毛猪养殖基地,这个基地充分利用了麻怀村特有的山坳地形,把猪散养在山坳中,给黑毛猪听音乐、吃山货、饮山泉,所以这里生产的猪很有市场。养殖点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养殖基地一共养了一千多头黑毛猪,养殖规模还在扩大。”由于这里的黑毛猪肉主要供应给北京、上海的客户,因而邓迎香还购买了一辆冷冻车,用以猪肉的运送。 平罗高速在村边,产业大道至村前,中药种植满山坡,黑毛猪肉味道鲜,如今的麻怀村早已变成人人向往的桃花源。 在邓迎香带领下,“迎香品牌”驱动下,在迎香生态农业发展公司的作用下,麻怀村成功整合邻边的田坝、东跃、民进、联合、董架等村级资源,建立了联村党委,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联姻、抱团发展的党建联合体,进一步壮大发展力量。规划建设了乡村旅游线路,建设了精品水果采摘园,引导村民种植桃树、林下养鸡、食用菌、中草药种植和黑毛猪、鹌鹑养殖等,将产业基础不断打牢打实。http://www.ddcpc.cn/szx/qn/201811/W020181110457544459263.jpg如今的麻怀村。
麻怀村的道路修通了、村民富足了、房屋变大变亮了,一切都在变,但“敢于挑战、锲而不舍、勇于突破、协力攻坚”的“麻怀干劲”永不会变。 “如何决战脱贫攻坚,这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麻山精神’也是面对贫困、挑战贫困直到战胜贫困而产生的,中国能实现几亿贫困人口的脱贫,这是一个奇迹。”贵州日报特别报道二室主任肖郎平如是说。 据悉,“十三五”以来,黔南州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39.85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8.19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从2014年末的20.70%下降到2017年末的10.81%;龙里县、瓮安县、302个贫困村、44个深度贫困村按国定标准退出,贫困乡镇全部实现“减贫摘帽”。
邓迎香_百度百科 (baidu.com)
电影《一山之隔》讲述“当代女愚公”邓迎香的故事
“当代女愚公”邓迎香,历经13年凿穿大山,凿通乡村致富路 (baidu.com)
女愚公邓迎香:为了爱情远嫁深山,历经13年亲手凿出216米隧道 (baidu.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