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位科学家(1999年授予的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表彰“两弹一星”事业的23位卓越的科学家而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的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历史背景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愤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
功勋创建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
中央先决定以自力更生为主研制原子弹,后来又决定自力更生为主研制导弹和自行研制人造卫星,统称“两弹一星” 。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处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的宏伟事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邓小平同志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做出贡献的领域及培养单位情况如下:
于敏(1926.8.16-2019.1.16)氢弹,北京大学
王大珩(1915.2.26-2011.7.21)卫星、原子弹,清华大学、英国伦敦帝国学院
王希季(1921.7.26-)火箭、卫星,西南联合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原子弹、氢弹,西南联合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
孙家栋(1929.4.8-)导弹、卫星,哈尔滨工业大学、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
任新民(1915.12.5-2017.2.12)火箭、导弹、卫星,重庆兵工学校、美国密歇根大学
吴自良(1917.12.25-2008.5.24)原子弹,北洋大学、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西南交通大学)
陈芳允(1916.4.3-2000.4.29)卫星,清华大学、英国A.C.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
陈能宽(1923.5.13-2016.5.27)原子弹、氢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西南交通大学)、美国耶鲁大学
杨嘉墀(1919.7.16-2006.6.17)卫星,交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
周光召(1929.5.15-2024.8.17)原子弹、氢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火箭、导弹、卫星,交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屠守锷(1917.12.5-2012.12.15)火箭、导弹,西南联合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黄纬禄(1916.12.18- 2011.11.23)导弹,中央大学、伦敦大学帝国学院
程开甲(1918.8.3-2018.11.17)原子弹、氢弹,浙江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
彭桓武(1915.10.6-2007.2.28)原子弹、氢弹,清华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原子弹、氢弹,清华大学、德国柏林大学
邓稼先(1924.6.25-1986.7.29)原子弹、氢弹,西南联合大学、美国普渡大学
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卫星,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清华大学、德国柏林大学
姚桐斌(1922.9.3-1968.6.8)导弹、火箭,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西南交通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
钱骥(1917.12.27-1983.8.28)卫星,中央大学
钱三强(1913.10.16-1992.6.28)原子弹、氢弹,清华大学、法国巴黎大学
郭永怀(1909.4.4-1968.12.5)原子弹、氢弹、卫星,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功勋事迹
两弹一星元勋是指当年研制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国宝级科学家。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他们分别是:
两弹一星元勋人物事迹
人物事迹
1、于敏(1926.08.16~2019.01.16)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曾任该院副院长。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92 年获光华奖特等奖。201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
2、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应用光学家。原籍江苏苏州,1915年2月26日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1948年回国,历任大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长春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兼),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防军工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王大珩是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为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有突出贡献为中国的光学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创办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以后发展成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领导该所早期研制中国第一蜗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并使它成为国际知名的从事应用光学和光学工程的研究开发基地。1986年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联名,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863”计划)。还与王淦昌联名倡议,促成了激光核聚变重大装备的建设。提倡并组织学部委员主动为国家重大科技问题进行专题咨询,颇有成效。1992年与其他五位学部委员倡议并促成中国工程院的成立 。
王大珩是中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他领导下,开拓与发展了靶场光学测试技术、激光技术及太阳地面模拟等国防光学技术领域。为配合中国中程地地导弹发射实验,中国科学院承担研制大型精密靶场光测设备的任务,他任总工程师,提出工程总体方案,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一次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当时同类仪器的国际水平,满足了国防尖端武器试验的急需。继而在G179、718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170跟踪望远镜,331电影经纬仪等研制任务中,对总体方案和技术路线进行指导,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问题。他对国家光学技术领域的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研究方向、研制任务的确定,技术基础的建议等方面,做了大量筹划决策、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工作,并积极倡导建立研究——发展——小批量生产一体化的体制 。
3、王希季(1921~ )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生于昆明。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 。
王希季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留学,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先后在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65年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等职。
王希季是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倡导并参与发展无控制火箭技术和回收技术两门新的学科。他创造性地把中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中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作为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出立足国内技术和工业基础而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制方案。在他主持下大量采用新技术并突破一系列技术关键,使卫星增大了功能,延长了寿命,使中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仅有的掌握此项高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1982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和1990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4、朱光亚(1924.12.25~ 2011.02.26)核物理学家,生于湖北宜昌,籍贯湖北汉阳。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曾任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教授,核武器研究所(院)副所(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
朱光亚早期主要从事核物理、原子能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工作,参与领导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组织领导了禁核试条件下中国核武器技术持续发展研究、军备控制研究及我军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长 。1957年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领导设计、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了堆物理试验,跨出了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负责并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1962年主持编写的《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关键问题》,对争取在两年内实现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目标起了重要作用。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70年代以来参与组织秦山核电站筹建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80年代后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5、孙家栋(1929.04.08~ ),出生于辽宁盖县,辽宁复县人,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获金制奖章,同年回国。历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室主任、部副主任。1967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历任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副院长、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
20世纪60年代,孙家栋受命为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201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三个中国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负责上述三个工程大系统的总体设计、技术决策和技术协调。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 。
1967年以前,孙家栋先后领导和参加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地地导弹与液体中程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工作。1967年后,开始从事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试验工作。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卫星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工作。在研制试验过程中,深入实际,艰苦奋斗,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他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6、任新民(1915.12.05~2017.02.12),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生于安徽宁国。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后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任新民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究员和高级技术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曾任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国防部五院总体室主任及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长兼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高级技术顾问等。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实验,任首区总指挥;组织研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组织氢氧发动机、“长征3号”运载火箭和整个通信卫星工程的研制试验;领导组织了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担任“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总工程师等。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获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1964年作为型号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保证了东风二号导弹飞行实验取得圆满成功。他相继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的多种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工作。1980年5月在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试验中,作为首区总指挥,协助领导和指挥了这一重大的飞行试验任务。组织研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保证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获得成功。领导组织了氢氧发动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和整个通信卫星工程的研制试验;领导组织了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准确地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实现了中国运载火箭国际发射服务零的突破。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9年和1990年两次荣获航空航天部通令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7、吴自良(1917.12.25~2008.05.24)物理冶金学家,浙江浦江人。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1948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年任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1950年春被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
1950年底回国,1951年任北方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所(后为上海冶金所)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54年领导完成了中央军委下达的抗美援朝前方需要的特种电阻丝研制任务,获得奖励。20世纪50年代,用国内富产元素锰、铝等代替短缺的铬,研制苏联40X低合金钢的代用钢取得成功,对建立中国合金钢系统起了开创作用。20世纪60年代,在困难的条件下,冶金所承担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分离膜的制造技术”任务,与原子能所、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关,组成第十研究室,他兼任该室主任,主持这项工作。在他的领导下,经过艰苦探索和反复试验,于1964年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 。
吴自良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究钢中过渡族元素Mn、Cr、Mo、V、Ti和氮的s-i交互内耗峰,澄清了过去文献中许多争论和谬误,证明只有钛才有足够的固氮能力,净化位错,消除钢的应变时效。1988年转向研究高温超导体YBCO中的氧扩散机制,求得了精确的氧扩散率和扩散激活能,在磁控溅射c取向薄膜中,发现膜的增氧速度,端赖于垂直c-轴单晶的位错管道所提供的快速氧输运过程。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
8、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黄岩人。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在英国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回国。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研究员。为中国无线电电子学做了开创性工作,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多项国家急需的电子系统课题,和合作者研制并参加组建成功中国人造卫星无线电测量控制系统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新方案,并负责这一系统的研制和星地技术协调工作。为发射中国通信卫星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研究适应中国需要的应用卫星系统,包括定位导航、遥感和移动卫星通信系统。1986年和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联合向中央提出了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倡议(863计划)。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陈芳允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工作。1956年,参加了国家12年长期科学规划制定工作,负责新电子学研究所的筹组工作。1964年起从事空间技术工作,1976年调入国防科委,在技术上负责卫星测量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设备研制、布局建设以及星地协调工作。1984年调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陈芳允是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原苏联发 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他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该方法成为以后中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1963年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1965年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预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参加了中国回收型遥感卫星的测控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工作,为中国十几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相继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双星定位系统”、遥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和小卫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方案。他直接参与指导研制成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在中国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和运行中发挥了很高的效用。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9、陈能宽(1923.04.28~2016.05.27 ),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物理学家。生于湖南慈利。1946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员。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实验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1986年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1988年兼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陈能宽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工作中,主要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攻克了技术难关,实现预期结果 。
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研究工作。在多种金属单晶体形变、再结晶及该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的行为方面,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中国技术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交叉学科的工程物理研究方面,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从事爆轰物理、炸药工艺与炸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中国核武器爆轰物理学的开拓者,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立下功勋。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工作中,主要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5年获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10、杨嘉墀(1919.07~2006.06.11),空间自动控制学家。江苏吴江人。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68年后,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领导和参加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测量系统的研制。是空间技术分系统的设计师,在中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证和技术设计中,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领导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及数据分析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 。
杨嘉墀先后主持火箭和核试验用的仪器和控制系统开发工作。30多年来,多次参与中国空间计划方案论证工作。主持人造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在三轴稳定的返回式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的发展中作出重大献。1986年与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联合向中央提出了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倡议(863计划)。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4年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11、周光召(1929.05.15~2024.8.17 )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1957年赴苏联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1年回国,历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二机部九局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执行主席,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被1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 。
周光召在粒子物理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世界公认他是赝矢量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1960年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并参与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成果,为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1996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462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 。
12、钱学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博士学位,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届中国科协主席,第6至8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9至12届中央候补委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钱学森1956年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此后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
13、屠守锷(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中共党员,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位。1945年回国后,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和清华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后,历任国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总体设计部主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技术总顾问和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屠守锷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作为开创人之一,投身于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作为总体设计部主任和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中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他先后担任中国自行研制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带领科技人员突破了一系列技术关键,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特别是在洲际液体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中,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了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洲际导弹任务的圆满完成。他作为研制长征二号E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技术总顾问,参与领导研制试验工作,保证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14、黄纬禄(1916.12.18~ 2011.11.23)安徽省芜湖人,中共党员,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黄纬禄是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奠基人,在导弹武器系统总体及控制技术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末,在中国涉及火箭技术相当多的学科和技术领域都处于空白状态下,他主持突破了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和改型设计难关,进而通过自行设计相继解决了远程、多级火箭的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使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20世纪70到80年代,在没有任何外国实物和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个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并获得成功,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射击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及冷发射、高海情下导弹出水大姿态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15、程开甲(1918.08.03~ 2018.11.17)江苏吴江人,中共党员,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程开甲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国内第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为原子弹爆炸威力、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创建了核试验研究所,成功地设计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增强型原子弹等不同方式的几十次核试验,推动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试验技术协调发展。他是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及时提出了向地下核试验方式转变的建议并在较短的时间里组织实现了大气层试验向平洞与竖井试验的转变。创立中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核爆炸的测试研究,对武器的研制及改进、效应及其防护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开创了抗核加固技术新领域并完成首次抗加试验 。他开创、规划领导了抗辐射加固技术新领域研究。是中国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提出了普遍的热力学内耗理论,导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并发展了超导电双带理论和凝聚态TFDC电子理论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16、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生于吉林长春,籍贯湖北麻城,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彭恒武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197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78—1983年任理论物理所所长 。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 。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17、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于江苏常熟,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50年5月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2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3、4、5、6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王淦昌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他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积极促成建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并一直指导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积极指导原子能研究所开展电子束泵浦氟化氢激光器等的研究 。1941年提出验证中微子的实验方案。20世纪50年代领导建立了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中国的宇宙线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18、邓稼先(1924.06.25~1986.07.29)安徽怀宁人,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组织领导了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的研究,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与试验工作。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与规划中国新的核武器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4项,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 。
19、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于河南开封,籍贯浙江湖州,气象学家、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
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从1957年起,他积极倡议发展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组,他是主要负责人。同年10月,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在他领导下,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19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他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他对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对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倡导和开拓中国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化和新技术化的先驱。在气团分析、信风带热力学、大气长波斜压不稳定、大气准定常活动中心、有关带电粒子和外层空间磁场的物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奠基性的。先后创立了不少地球科学研究机构,并开辟了许多新研究领域,如气球探空、臭氧观测、海浪观测、云雾物理观测、探空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对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20、姚桐斌(1922.09.03~1968.06.08)江苏省无锡人,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 ,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
作为中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他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科研人员培养和作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21、钱骥(1917.12.27~1983.08.18)江苏金坛人,中共党员,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1968年以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他中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环境模拟理论研究。负责与组织小型热真空环境模拟试验设备、中小型离心机、振动台设备的研制。负责领导探空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跟踪定位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研制,获得丰富的试验资料。参与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为中国空间技术早期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报告。组织编写《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出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同时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196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
22、钱三强(1913.10.16~1992.06.28),生于浙江绍兴,籍贯浙江湖州,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使中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展起来。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组织联合攻关。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贡献。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的预研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研制成了氢弹 。在核物理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特别是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科学的解释。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组织推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的科学研究及国际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获法国总统授予的法兰西军官级荣誉军团勋章 。
23、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1968年12月5日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被追认为烈士。 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跨声速流和奇异摄动理论(PLK方法)方面的成就为国际公认。倡导了中国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担负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核弹与导弹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
两弹一星元勋青少年成长时期所在的省份
省份
科学家
上海
姚桐斌、钱学森、屠守锷、王淦昌
浙江
吴自良、陈芳允、赵九章
安徽
邓稼先、任新民、黄纬禄
北京
王大珩、钱三强
江苏
程开甲、钱骥
天津
于敏
云南
王希季
湖北
朱光亚
辽宁
孙家栋
湖南
陈能宽、周光召
山东
郭永怀
吉林
彭桓武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江苏吴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湖北武汉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页:
[1]